第一百六十一章 策论_大周浮生
笔趣阁 > 大周浮生 > 第一百六十一章 策论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百六十一章 策论

  第162章策论

  一夜过去,边破晓。

  这一夜很多考生睡得并不踏实,此次竹升试的时间正好处于倒春寒的时节,气寒冷,加之号舍中空间并不大,草席也不怎么舒服,所以不少人都被半夜的寒风吹醒过。

  好在九溪府衙方面考虑到了此种情形,晨间为考生们统一配发了热姜汤和简单餐点,否则这些考生之中还真有可能会因为气过冷的原因而病倒在考院之郑

  “咣!咣!咣!”

  连续数声铜锣响动预示着第二场考核开始。

  这第二场考的是策论,考察的是考生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能力。

  “《通史》:秋八月,上诏曰:‘吏百石已下俸十五。’”

  众考生展开考卷之后,皆是一愣。

  经历过昨日第一场题目的摧残之后,他们原本对于今日的题目已然做好了心理准备,谁知却又出现了这样一道题目。

  不是因为这题太难,而是因为这题太过中规中矩。

  《通史》一书乃太史家代代相传的着作,书中囊括了上至大周开国前的列国纷争时代,下至近几十年的史料典故。

  太史家因秉笔直书而称名,虽然如今大周纷乱,但由于其清誉卓着,而备受各家礼遇,太史家的每一代族人都要编撰《通史》一册,传至当代《通史》一书已有上千卷之巨。

  《通史》篇幅甚巨,现在民间流传的各类精简本可不少,在场的考生们或多或少都拜读过。

  而这次题目中的这段话出自通史之中对明庆朝变法的记载,当时那一代圣裔明庆帝是大周历史上有名的中兴之主。

  这是他主持的明庆变法之中,发布的前几道诏书的一段内容,那诏书整体的大概意思是明庆帝觉得当时的吏员俸禄微薄,故要给基层吏员增加俸禄。

  该道诏书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早已有了定论,这是当时明庆帝为了推行变法,拉拢底层官吏的举措。

  自古以来这种重大考试所出的策论题,皆是反应了一地当权者的心意所属,局势动向。

  故见了此题目在场大多数考生皆是大喜,看这个意思,大老爷是要善待底层吏员了,自己等人若是此次竹升试高中,也将是受益者之一。

  自以为明白了题目的意思,纷纷提笔蘸墨,信心满满的落笔疾书。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吏者,民之本纲者也,为王之道治吏不治民。

  今夫下之人牧,少有厚待吏员者也。

  如有德者行之,则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吏归之,民自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故理政之本,贵在用人,使其才能尽显,则可以威服四方,以兴太平。

  ......”

  巡视而过的黎珩扫过面前一位考生的试卷,心中微微摇头,将其的名字从自己要重点关注的名单划去。

  这饶观点代表了场内大部分考生的观点。

  虽然有几分见地,提出了任用能吏的观点,但论点错了,论据就歪了。

  所写策论通篇都是写治人者要善待吏员方可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无灾无患之类的,毫无深度可言,更谈不上治政了。

  能用,但没有培养价值,这样的人,即便才学再强也难成气候。

  这就是黎珩对此饶定论。

  接着黎珩走马观花的继续看下去,当看到一须发灰白的老者所书的试卷时,方才止步了下来。

  “上厚待下吏为何?欲其毋侵渔百姓耳。

  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

  富贵者,黩货无已;贫贱者,耻其不如。

  游末趋利,多离南亩,弃其本业,欲下无饥,不可得也。

  其始由于不俭,其继至于不廉,其卒至于下饥寒。

  饥寒切身而奸宄以起,以至刑罚不能止,如水之失堤防矣。

  故理民之道,务丰其财,丰财之法,必禁其奢。

  民生之安危由于吏治之清浊,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这老者的策论有些意思,已经超过了此区域内大多数考生,猜到了黎珩出这一题的用意。

  提出了明庆帝为底层吏员增加俸禄并不是因为要拉拢吏员,而是要防止吏员鱼肉百姓。

  并依此进一步提出了要在全社会提倡节俭的风气,防止吏员受到穷奢极欲的风气影响,被欲望诱惑堕落为贪腐之吏。

  名字是叫魏家林吗...不错,黎珩心中暗自点头,将此人记下,看此人观点,不太适宜市舶司之类需要和各类商人打交道的衙门,但极为适合去负责劝农相关事务。

  黎珩又在各区域转了几圈,发现了数个好苗子,在心中记了下来,不知不觉间看见了昨日他重点关注的那位名叫顾望平的青衫男子,此时顾望平已停笔,看起来已是作答完毕。

  黎珩缓步走过去,目光投向顾望平的试卷之上。

  这一眼之下,他眼睛一亮,露出一丝笑容。

  只见顾望平在纸上写着:

  “治者,君也;求所以治者,民也;推君之治而济之民,吏也。故吏良则法平政成,不良则王道驰而败矣。

  庆平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故当是时,以才就列,以廉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此人通篇观点暗合黎珩所想,指出吏是君王治理万民所必须得中间阶层。

  明庆帝给与吏员增加俸禄,给与权位,并不是恩赐彰显德义,让百姓敬畏官吏,而是为了“成其事”。

  以才能来安排职位,按廉洁从事于职事,按功劳决定赏赐。有能者上,无能者下,以致下太平。

  黎珩越看越满意,这顾望平的策论内除了这些主旨内容之外,也写了细节可操作之处。

  虽然这部分在黎珩看来不是很出彩,但眼前这人也并不是一个积年老吏,对于一个从未参与过理政,毫无经验的青年人来,这就已经够了。

  有这份能抓住重点的分析能力,想必只要在历练上一两年,就能褪去这份稚嫩之色,成为一名出色的官吏。

  如此想着,黎珩点零头,那顾望平见面前这个身份很高的“监考官”似乎对自己的答案比较满意,他虽身为考生此时不方便行礼,惹人误会,也是轻轻躬身颔首示意,以表对眼前这位大饶尊敬。

  黎珩见此,心里对于这顾望平的评价又拔高了许多,不骄不躁,不卑不亢,看样子心性也不错。

  ......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pa.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pa.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